中心一线员工“潘其彪”喜登《青年时报》

来源:办公室2018/10/18 02:09浏览788

         中心一线员工“潘其彪”,因几十年如一日的勤恳无私,任劳任怨。在工作中也勇于创新,发明捞手机“神器”,只要有需要,他必第一时间出现的周到服务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。 今年校宣传部特意对潘师傅的事迹进行报道,并推荐材料至青年时报,让更多的人们能看到商大后勤员工们优秀的身影。以下为报道原文:

“捞手机达人”彪叔

15年自制“神器”为师生捞手机近百部 被评为浙商大后勤中心首届“最美员工”

□主任记者 张晶 通讯员 房敏婕 周雪娟

 

        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,他们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引你注意,每天做着平凡的工作,不为手留花香,只愿予人玫瑰。浙江工商大学校园卫生管理部的潘其彪师傅就是这样的人。

        自2003年来到学校,潘其彪在后勤服务的岗位上工作了15载,师生们亲切地称他为“彪叔”。彪叔是他们的“捞手机达人”。

        捞手机纯属偶然

        帮师生捞一次手机,不难;难的是15年如一日地义务为师生捞手机。

        彪叔是学校的一名勤杂工,主要工作是负责学校及生活区的下水管道疏通。

        他踏上为师生捞手机之路,纯属偶然。

        2004年的一天中午,彪叔的电话像往常一样响起,打来电话的是一个女学生。她着急地说,手机掉进厕所了,想请人打捞。

        彪叔觉得手机掉到了下水道里,属于他的工作范围,二话没说就去女生宿舍楼查看。

        看到女生不知所措急哭了的样子,彪叔一边安慰,一边用右手拿着长钳子,左手拿着长铁丝钩,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探进下水道,感觉铁丝钩触到手机后,再把手机小心地翻了个面让它竖起来,然后再用钳子一点一点地夹起来,终于捞出了手机。

        从此,一传十,十传百,不断有人打来电话请彪叔帮忙捞手机。渐渐地,彪叔在校园生活区成了名人。粗粗一算,15年来,他为师生捞了近百部手机。

        琢磨改进打捞工具

        手机捞得多了,彪叔慢慢地发现现成的长铁丝和长钳子不够用,便琢磨着把打捞工具改进改进。

     “就拿这个夹垃圾的长钳子来说,经常夹起来就会滑下去,再夹起来又会滑下去。而手机在水里泡得越久越危险,老师同学急,我更急。”有一次,彪叔给一名学生捞手机时总是捞不起来,他突然想到或许可以试试在钳子上缠上胶带。“手机本身比较滑,夹在铁钳子里容易滑落,每个动作都必须小心翼翼,稍一磕碰或者抖动就可能使原本捞到一半的手机二次滑落到更深处。缠上胶带是为了增大手机与钳子之间的摩擦力,减少再次滑落的几率。”说干就干,彪叔找来一把长约一米二的铁质长钳子,形状就和我们冬天烧火时夹煤饼的夹子差不多,只是它比普通夹子更长更重。彪叔为它缠上胶带以后更显得有点笨重了,活像一只脚掌受伤的鸭子缠上纱布之后的两只蹼。长钳子有了两只“蹼”,夹手机时变稳了,打捞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许多。

       手机从不关机

       到浙商大为师生服务15年,彪叔说,当时和他一起来的同事有5个,十多年过去,坚持到现在的只剩他一个了。这么多年来,他已经熟悉学校和生活区的管道分布,并由此总结出了很多捞手机、捞饭卡的经验,成为管道疏通的排头兵、学生们心中的打捞大神。

      作为勤杂工,彪叔所做的并不仅仅只有捞手机和疏通下水管道这些“琐事”。遇到突发情况,彪叔总是行动在前、奉献在前。

     2015年5月26日,钱江湾东门总污水管道严重堵塞,管道疏通难度较大,生活区内多次溢满。彪叔和同事开始了为期两天一夜的抽水工作。

    这是一次大考验!彪叔率先下到地下管道里,污水不断地排到他的身上,顺着脖子往下流,但他不管不顾。由于井内缺氧,他一度体力不支,最终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任务。

   今年,彪叔被评为浙商大后勤中心首届“最美员工”。这个荣誉,来自近4万师生的认可。

  “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。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,才不会生锈。人也是这样。”彪叔说,他的手机从不关机,师生有需要,任何时候都是他的工作时间。